中醫基礎課程
2014年中醫基礎課程,由王又老師開授。本文內容為上課筆記,由當時副社長撰寫,疏漏錯置難免僅供參考。
中醫基礎課程(一)陰陽
第一堂老師在談的是中醫最基本的觀念-陰陽平衡,天人合一。
古人從天象氣候的觀察體悟出宇宙萬物的關聯性,用陰陽代表一切事物的變化,陰陽的變化形成疾病。
不管中醫學說如何的百家爭鳴,不管各醫家從甚麼角度去推理病機,追溯其上源都會回到最初的陰陽平衡之理。

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
中西醫學看待疾病的不同:
Example1. 水腫
西醫的看法是水腫就要排水,所以給予利尿劑,但水腫之成因為陰盛而陽不足,倘若一昧排水陰去陽亦去,結果仍是陰盛陽不足,因此藥效過後水腫仍會繼續發生。在中醫的理念中則是採用"溫陽以利水"的作法,例如使用"薑皮"的特性來使身體流汗,就可以達成去水腫的目的,讓自體恢復。不會因藥取代身體功能反而造成身體的傷害(取代身體功能的藥可視之為毒藥)。
Example2. 發燒
西醫的退燒劑多半是發汗劑,但發燒的原因多半是陽盛陰不足,若直接用發汗劑退燒,則燒後會在起,因發汗仍還是不平衡之狀態。因此中醫用藥皆會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把陰補足但也不削弱陽來取得平衡。陰虛者常有慢性發炎甚至發燒的狀況,但可能查不出任何細菌病毒或感染,屬於自體的發炎,此時可以考慮以鱉肉、豬皮來作為養陰之用。
陰與陽的平衡是一種動態的平衡,陰與陽會互相影響,但不會獨立存在。正是所謂孤陰不生,孤陽不長。
中醫基礎課程(二) 臟象

臟象之分析在於以五行系統解決陰陽之不足,以說明疾病的成因及如何解決疾病。由天體之運行,星象顏色之變化對應到人體的五個系統,分別為肝、心、脾、肺、腎,對照關係如上表。
在中醫裡的這五臟談的是功能系統,並非一一對應解剖學上的肝臟、心臟、脾臟、肺臟與腎臟,需特別留意勿混為一談。
<肝>
肝在中醫裡代表的是微循環,包含微血管、靜脈(青即靜脈的顏色)等。微循環提供肌肉供血,因此若供血不足會造成肌肉僵硬、拘孿、強直、抽筋等問題,屬筋病。所以筋可以反映體表循環的狀態,造成伸肌縮肌之不平衡。肌肉僵硬>血管浮現>抽筋>手抖>舌抖>心悸胸悶一路發展下去,皆是肝出了問題。
該功能系統的好壞可由血的質量與微循環的狀態來表示,因此與血質相關的都可歸屬在肝病。(ex. 肥胖、痛風、尿酸甚至青光眼等)肝開竅於目,所以從眼睛的狀態亦可以探知微循環的相關問題,如現代醫學認為眼底的血管即是大腦的縮影,因此可用眼底鏡推測慢性病、心血管或腦部疾病是否形成。眼睛黃、紅都是肝不好,甚至加上其他功能系統也出問題。
受驚嚇時血壓升高但肌肉收縮,會造成靜脈系統被擠壓浮現,眼睛可能也會出現青色。此時只要加以放鬆即可,因此若相信收驚等可得到放鬆就可痊癒。改善眼睛系統循環就可以處理眼睛發生的問題,如決明子(肝經用藥)可改善眼睛微血管循環來處理相關問題。(枸杞子是提供營養物質如現代醫學之葉黃素)
微循環僅為其中一個層面,將軍之官,主謀慮。肝亦管理進入腦部的物質(因為血腦屏障非所有物質皆可進入),因此循環系統越好腦的功能越好,思考的能力越好,皆是仰賴肝的系統。肝對腦部的物質供應不足會造成疲勞,腦會無法思考決斷,一直在當下的狀況反覆思考,因此肝不好的人也會有多慮的問題。
肝功能系統在體內的功能有藏血與疏泄的功能,血液需充足才有辦法輸送,因此血量也是肝功能的重點,貧血與血質不良(三高、尿酸等)都是肝系統的問題。肥胖、痛風、膽固醇高也屬於肝病。
疏泄即微循環功能,中醫稱氣機。(造好血需營養好睡眠好,知道該怎麼做了吧!!)
膽腑在協調肝進行謀慮之外的決斷系統,下定論是膽的系統。切除膽囊者可能容易罹患憂鬱的疾病,因此膽的功能應不僅只有儲存膽汁的功能,切除可能影響大腦內分泌系統問題造成情志相關的疾病。需釐清在肝膽部分當黃疸發生時是屬於肝病而非膽病,青光眼是房水循環不良眼壓異常屬肝病,但近視則不在此範圍,勿混淆。
當提到肝火旺時,通常表示供血不足造成外側組織發炎,淋巴循環受阻造成黏膜受損,這時表示已經影響到心臟。
註:血腦屏障指在血管和腦之間有一種選擇性地阻止某些物質由血進入腦的「屏障」。
腦血管障壁的結構主要有三層,由管內開始算起:
第一層:腦毛細血管的內皮細胞間銜接得十分緊密,不像其他組織的血管內皮細胞那樣有較大的縫隙;
第二層:腦毛細血管的內皮細胞外有個基底膜,這個膜是連續的;
- 第三層:腦毛細血管壁外表面積的85%都被神經膠質細胞的終足或稱腳板所包圍。
<心>
心主神明,君主之官。其功能系統事實上是"腦"的功能,指揮人體運作。心的系統不可被影響,最好的物質(可穿越血腦屏障的物質)都要先提供給心的系統。最容易被肝系統干擾,因為大腦物質的提供是由肝系統處理,所以肝不好,腦就會疲勞。長時間夜晚工作若睡眠不足供血不足,則會多夢。若白天睡眠充足夜晚工作,則可能會形成靈感多但無法決斷,易發生精神疾病。單只凸顯某一功能系統造成五臟的失調一定會造成身體系統的不平衡,這不是正常的狀態。
<脾>
脾就是大地,滋養萬物。就是人體的後備庫,假使先天不良,仍可利用飲食水穀進行調節,為強調其重要性,稱之為後天之本。肌肉的豐厚反映了飲食的狀態,也就是脾的狀態,胃口則是疾病痊癒的指標。後天的補給可藉萬物提供能量進行調整,若營養缺乏就從飲食來攝取補充。
註:最近有本書叫做【不,我不要這麼老】,就是在談脾虛,一個脾虛就寫了一本書啊!
<肺>
肺這個字右邊的市,代表市集,也就是作為氣血物質交換之用,如肺泡裡進行的交換。可以從外在的系統-鼻子來觀察呼吸系統的狀態,如鼻塞(黏膜腫大)或流鼻水(組織液滲出)。氣的關聯在此非常重要,如果氣要多攝取以供身體使用須採腹式呼吸,使氣到達腎的區域。老年人呼吸淺,因為退化會使呼吸由腹式呼吸變成胸式呼吸。
氣往下可帶動胃腸道的運作,所以運動後會導致腸胃蠕動,產生餓感。此時應該要進行營養的補充,因為是身體的不足提醒,所以會使營養送達需要的地方。若因為消化不良造成胃痛胃酸,若不斷使用制酸劑會變成脹氣,脹氣會上逆,若使用蠕動劑,則小腸動但大腸不動,又造成另一種脹的問題。其實只要運動促進腸胃蠕動即可!
<腎>
身體最好的東西收藏在腎,以備不時之需。因此當其他系統都不好時,腎一定不好,所以一定要把其他系統養好腎才會好。作強之官表示腎的功能在處理緊急狀況,也就是現代醫學腎上腺素的運作(可提升血壓、大腦清醒、肌肉有力)。腎的功能也就是幹細胞。當腎功能用完需靠其他系統傳輸,白話說腎的功能就是內分泌與神經系統在進行身體調節,當這兩大功能使用過度就會發生全身的問題,造成退化。所以保養腎就是防止退化,需要營養充足、睡眠充足才可以讓腎得到休養。
臟象是由功能外在的體現去觀察體內功能系統的狀況,從外在顯現的狀態去思考就可以得知疾病生成的原因,並思考對策。
中醫基礎課程三(中醫生理學)
陰陽氣血 是最常用判斷人體狀況的四個元素,人體由物質與能量構成,其中氣屬於動能可帶動體內物質的移動與變化,以衛氣、營氣、氣來舉例,衛氣類似於免疫系統是一種防禦的能量,我們不管防禦的內容是甚麼只討論氣是否足夠,如此一來要處裡就很容易了。
人體最外的防禦層是皮膚可以用來散熱調節體溫,但同時也是外來侵擾的入口,氣在此處除了防禦之外還有一個固攝的功能,所以一個人不會流汗不止就是這個功能的運作。氣進入到皮下組織層可以帶動物質的移動,例如胺基酸、礦物質等等的營養物質,此外還有汰換的功能及新陳代謝。這個氣可以提供營養被稱之為營氣,專門濡養體表組織。
廣義的氣則具有推動的能量,換句話說,只要物質有移動就存在著氣。所以氣不侷限在體表而是在全身每一處,所有的物質移動都藉由氣的推動來達成。維持氣最好的方式就是運動,氣除了先天陽氣的帶動也能由後天來補充,其補充的管道有兩個,一為呼吸之氣,一為飲食(脾胃)之氣。
"吃冰這件事,烤肉火很旺的時候加水下去會如何? 瞬間的火會減小但煙霧會串出來且會有很多飛灰溢出,水燒乾了之後火繼續很旺。人也一樣,如果在身體覺得很熱的時候喝下冰水,會產生一堆病理產物,如果這個人本身的火就不旺,冰水一下去造成身體的陽熱散失,把維持生理所需的能量都消耗掉了,所以身體比較不好的人一吃冰就鼻塞,甚至拉肚子。所以說吃冰會熱平衡,這是沒錯,但是體內的陽消散了對身體造成的影響非常大,所以中醫說吃冰是百害。中醫最難調節的是陰陽失調的人,就是常聽到的上熱下冷上冷下熱,身體部分屬熱部分屬冷整個調節功能大亂,甚至搞到自律神經失調。"陽能量轉化為陰的過程中會不斷藉由血液的供應去養成器官並滋養全身,陰、血是共生系統,由陽和氣來維護。中醫談血有包含動脈血以及液態的物質--津和液。津是小分子的水氣,液是大分子的水氣,嚴格來說津又可稱之為營氣可以濡養體表,關節腔、腹腔裡真正的水液則稱為液,血漿、組織液、淋巴液都屬於這類。(血小板數固攝之類屬氣,白血球屬防禦功能亦屬氣)
疾病的四大證型即陰病、陽病、氣病、血病,
中醫基礎課程四(經絡)

人體體表接觸外界溫度溼度的變化會產生組織結構的變化,皮膚下物質流動的狀態也會跟著改變,這整個變化的過程藉由古人靈敏的體感感受進行串連紀錄下來。陽氣爭騰產生的物質如霧氣般散佈在體表,就像體表的道路一樣,且會跟著外在環境變化。這些所謂的"經絡"可以用來調整體內的狀態,所以也可以靠"針灸"的手法來進行調節。
(針灸在自家不被重視,但是在歐美各國卻被奉為圭臬,其成本低、方便又速效實在非常適合使用於醫療資源不足的國家根本應該列入國民基本技能,一定可以減少健保資源浪費的,是吧是吧?)
藉由陰陽探討天地的變化,且發現人的變化與天地相應。陰與陽各分為三,最多者為太陽、太陰,次之為陽明、少陰,再者為少陽、厥陰。萬物與天地相應,人屬地,人與萬物皆受天的影響。地就是最大的物質,為太陰,太陰能量由盛漸衰轉變為少陰、厥陰。但只有陰不足以解釋天地的變化,所以還需納入陽的部分。地與天之間的物質能量要形成交換,形成四季、晝夜、年歲的變化。地氣升、天氣降,在易經變化中就是"地天泰"。
不平衡才會有變化、流動,第一階段太陰(三)與陽明(二)是不平衡的,第二階段形成少陰(二)與太陽(三)的不平衡,所以互相流動形成天地的交流。但最終仍需達成平衡,所以厥陰(一)與少陽(一)會有短暫的平衡,但好景不常,很快又會恢復到不平衡的狀態,這六種變化就是地球環境的變化,人與環境變化相同,這也就是人的生命能量的流動變化,也就是經絡的變化。
這樣的變化是順應著天時,人體的反應也會跟著體內臟腑的運作,所以對應起來就形成子午流注的理論。
配合經絡的運行,早晨的5點到7點是大腸蠕動的時間,適合如廁,連接到胃經 7-9點是承接食穀的時間,此時所攝入的飲食剛好夠一天所需,若中午又吃根本來不及消化,此時可遞減食物的攝取,晚餐更少,這樣對身體的負擔會比較輕。9-11點進入脾經則是吸收消化的時間,而運行則是靠11-13點心經(大腦)的調節,此時心胸陽氣最旺盛,大腦運作理應也最清晰,但卻常發現此時疲累想睡,這是因為這一餐是多餘的,此時的攝取造成腸胃充血消耗掉心經的能量造成腦部缺氧,所以午餐後會特別想睡覺。
13點到15點小腸經是造血機制,但與西醫所談的不同,中醫指的是物質能量回收系統,但因為沒有比較重要的器官反映所以比較不會感受到變化。走到下午三點到五點膀胱經此時體溫是一天的高點,會把剩餘的肝醣在此時消耗掉,如果身體有不舒服在這時間也比較容易發燒。此時也是感冒最容易發生的時間點,如果免疫系統不足此時門戶大開會容易感冒,這就是第一個好發時間,但感冒不會立刻發作,要開始與邪氣抗爭才會出現症狀,約需十二小時才出現大約是早晨起床之時,事實上不是晚上睡覺感冒,而是前十二小時就發生了。此時段是能量分界點,過後人體溫度會開始慢慢下降,接下來是需要鼓舞腎陽的時間(5-7),此時容易覺得眼睛酸澀、疲勞,但若休息一下七點之後會又恢復。但這其實是表示腎已經有點失調。若有腰痛腰酸之類退化性的疾病也容易在此時發生。走到七點到九點心包經的時間,心神若有問題心跳就會出問題,此時的反應點是心臟的反應點,容易形成胸悶表示心臟狀況比較不好。
九點到十一點三焦(全身組織液的運行)在進行組織液的平衡,(平衡後組織液à淋巴à 上腔靜脈à 心肺循環) 此時應該進入睡眠,組織液回流體表開始缺氧,就會想睡覺。若因為腎陽鼓動太過興奮無法睡,則是失調的狀態。建議早一點起床來調整就不會在這時間還無法入睡。
三點到五點肺經開始運作其實表示人體已經開始甦醒,此時退黑激素也開始大量減少,這時候就是起床最好的時機囉! 肝經到膽經時間是末端循環調節的時間,是現代所說解毒造血的時間,就是氣血物質的製造時間。如果此時有影響就會影響血管的狀況,所以這段時間不要起床,因為容易直接受風寒,導致中風。這段時間最好的方式就是躺平好好休息,休息時間越少身體越容易出問題。
(問: 是不是運行到某個經絡還不睡就表示該經絡狀況不好? 答: 那白天都醒著不是就都不好了嗎? XD)
現代人的長壽是由於良好的飲食所提供的天氣、地氣所提供,實際上身體40歲已經開始退化,人一生所需不多,吃得飽穿得暖即可,延續生命的意義不是為了賣命,越早想開越早順應天理而活,越能活得自在。
中醫基礎課程五(病機)
疾病產生的原因叫做病因,變化叫病機。當疾病發生時可根據病因與病機找到治療的方法。
古人認為生病最大的因素是外在的干擾-外因,若是因為控制協調力出問題,即大腦(心神)的作用失常亦可能導致疾病發生-內因。內因可能是七情所致,內因外因為所有疾病發生的原因,若無外感即為情志(內因),所以心情的調適也是治病的方法。不內外因如火燙傷、意外等外傷則不在內科疾病範圍內作討論。此三種因素皆可能對身體造成損傷,統稱為雜病。
【傷寒的六經傳變】
外因通常是突發性的疾病如感冒,通常分成兩方面來思考。由於地域的不同造成的疾病也不相同,在明朝之前人民多居住北方,四季溫差大,身體需消耗許多能量(陽氣)來應付氣候快速的轉變,為了應付寒冷的天氣身體會毛孔緊縮,易損傷體表造成循環代謝遲滯,可能會有怕風怕冷四肢無力等不舒服的症狀,在最外防禦的陽氣是第一個被干擾,人體的陽氣由最外的太陽開始受影響,第一個感應會在皮膚,此時的主要症狀是怕風與怕寒。這種風寒首要影響體溫調節中樞,過度反應之下會使毛孔緊閉而是體溫無法發散,脖子肌肉開始僵硬接著後枕骨開始頭痛一直影響到梅稜骨處,再延續到側邊的偏頭痛。體溫無法從體內到達體表,就會開始發燒,此時只要進行發汗就可以解除這類的症狀。中醫對傷寒的看法指是人體對環境溫溼度的適應出了問題,一開始是從大陽開始,如果沒有得到控制會接著進入陽明就是內部肌肉層,此時身體會藉由微血管的擴張來進行冷熱平衡,心臟41-42度的溫度會快速傳導出來使體溫快速上升,讓體內的能量快速的到達體表,這是強烈的熱會調整體溫控制中樞藉由汗出去調節身體的平衡,此時容易無力、汗出、高燒,此時已經不會覺得冷了,反而用冰敷來降溫,但最好的方式是由體內中心降溫而不是外來的溫降,中醫建議喝石膏水(白虎湯)西醫可能用輸液來處理,但熱一定會傷津液所以一定要補養水液(含電解質的水,如運動飲料稀釋三倍)。如果陽明階段還無法處理,此時身體已經被熱所破壞,身體很多蛋白質容易受熱損傷,需趕快處理。身體水液、能量大量耗散後造成阻滯的情況,此時會症狀反覆表示進入少陽的階段,身體能量還不及痊癒但也不致死亡,體表的循環代謝(淋巴循環)會變的很差,雖能活動如常但體力也下降,這種情況無法維持太久因為是病態的平衡,需要胃腸道提供營養平衡,此時胃腸道的負擔太大產生消化系統受損,此時就是器官的運作功能失常進入太陰的層次,接著會去刺激內分泌與神經系統來調節身體狀況,結果反而身體亢進興奮,大約是五到六個小時的反覆節奏,一下精神很好一下突然沒電,這已經是少陰的層次,指的是心腎的調節能力。如果繼續惡化、退化、衰敗就會進入到厥陰的層次。以傷寒的角度,可以長年累積形成厥陰體質,也就是現在的慢性病雖不危及性命,但身體快速的受到傷害。這就是陽的能量受傷,無法作用體內的物質(陰),器官持續變化就是這六經的變化。由陰的體質要恢復到陽的體質,這樣才能把問題維持在外部的肌肉筋骨,如果是在三陰的層次就是器官的問題。
【溫病的衛、氣、營、血傳變】
南方的病邪與北方不同,南方主要是濕熱的氣候,一發生就是發炎反應而不是怕風怕冷。在明朝之後將之稱為溫病。溫病比較麻煩的部分是感染,不再是影響體溫中樞,而是透過黏膜影響器官。溫病比傷寒的傳感更大,常以火熱發炎性為主,所以較常使用消炎藥(如板藍根、連翹之輩)。衛只有淺表症狀,接著身體起發炎反應入氣分再入營分已是器官,入血分表病毒進入血液系統,先進入到胸腔,感染膈間組織液形成心肌炎或敗血,在早期屬重症難救。這些皆屬溫病。傷寒吃西藥比較慢,但溫病吃中西藥一樣快,因為都是在消炎。如果是由呼吸系統開始發作,幾乎皆屬溫病,若感冒不舒服但沒有這些發炎狀況,可以從傷寒思考。(若以傷寒的麻杏甘石湯證來看是屬發熱非發炎,發炎是組織液滲出而有紅腫熱痛的狀況、灼熱、潰爛亦同,發炎不一定會發燒,但會有感染源,如果是中耳炎發燒,則是中耳發炎、身體發燒,要分開來看)
所有的情志都不能太過,癌病病人多驚與怒。
【病機十九條】
•五臟病機:
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諸寒收引,皆屬於腎。
諸氣膹鬱,皆屬於肺。
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諸痛癢瘡,皆屬於心。
•上下病機:
諸痿喘嘔,皆屬於上。
諸厥固泄,皆屬於下。
•風寒濕病機:
諸暴強直,皆屬於風。
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
諸痙項強,皆屬於濕。
•火病機五:
諸熱瞀瘈,皆屬於火。
諸禁鼓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
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
諸逆沖上,皆屬於火。
諸燥狂越,皆屬於火。
•熱病機四:
諸脹腹大,皆屬於熱。
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
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
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
病機十九條是選方用藥的思路,比如說中醫的肝病-風、掉(搖動)、眩,肝在五行屬木,對應到天指的是風,風起則木搖,搖後則眩。如梅尼爾氏症,感冒後容易發生突然眩暈的狀態,耳內平衡卻又正常,通常是感冒少陽病沒有完全恢復而影響淋巴循環阻滯而使耳中不平衡,容易在勞累時發作。在內經則是以末端循環來思考,肝即干,即樹中所有通道。
癢是心的火熱,入心的藥多苦寒可以處理火熱。發炎起疹子就是瘡,(火邪是外來的邪氣,與心陽不同,勿混淆),細菌感染或神經發炎只要有癢的症狀就表示已經到心,相對應的藥就可以採用。(中醫的思考是把複雜的證型簡單化,只要有對應的症狀就可以用該方向去思考)
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只要有水腫、水泡之類的症狀皆可以用脾運化水濕的角度去思考。如水囊泡,可以用此角度思考,但肌腺瘤則不適。如果有發炎反應又有水泡,則又入心又入脾,心是苦,脾是甘,則合適的藥性可能就是苦甘。如帶狀泡疹可能就可以用苦瓜帶子一起吃,或是蓮子帶子。
肺是氣機的運作,鬱就是氣的不移動形成局部的阻滯,身體所有發生停滯性的淤阻都需要提升肺的能量,因為身體所有部位都需要交換移動,所以有囊腫、積滯都需要肺的運作。如子宮肌瘤就需要加入肺的用藥,運作不良就是氣的不足。過敏性鼻炎常用辛夷清肺散,是清熱消炎藥或鼻竇炎用的托裏消毒飲,但一般人可能會有拉肚子的副作用(有便秘會變成沒便秘),因為氣通了運作增加就會有這種情況,呼吸系統通暢,腸道也會跟著通暢,在經絡上肺與大腸也是相表裡。
收引、拘縮多是退化導致的僵硬、功能不彰,歸於腎。尤其是肌肉、筋骨上的僵硬,關節的退化。腎是大腦跟內分泌,因為無法檢測所以用外在的功能來判斷其狀況,由肢體退化的程度來往回思考是否大腦有退化的狀況。所以關節退化就是要補腎。黑色的食物或是六味地黃丸之類的藥物,芝麻亦可,可以延緩但不見得能再生。如果是因為不內外因比如說過度跑步造成的關節退化,是有機會補回來的。開始退化就要開始補,消化系統還可以就要開始補,如果不好就先調消化系統(會不會餓? 能不能吃? 來看消化系統的正常與否)。
諸暴強直,皆屬於風。強直就是抽筋痙攣,通常是突發性的,原因不明,比如說癲癇,就可以認為是有風邪在作怪。如果不嚴重的,抖動也可以算是風,有一味藥:天麻拿來燉豬腦,專門補腦,可以處理退化性的如帕金森氏症(大腦已經無法正常指揮四肢之功能)
身體的水液可以看得出清冷的特質,都視之為寒。如鼻水一直流,就是寒(黃鼻水不是),此時可以試著在大椎貼辣椒膏鼻水可能就會停止,如果本來不流貼了反而流,是體內有寒,要讓他流。腎功能不好者可能會在腳踝水腫,這都是清冷的水,可以喝薑湯處理。清冷就以溫來處理之。腹水就不一定,因為隔著腹膜腔所以不知道是否清冷,抽出來有可能是混濁的水就是感染,可能屬火熱而非寒。
諸痙項強,是脖子僵硬,沉重包覆的感覺屬於濕,要用利濕的角度來處理。
熱邪的部分有四大項,吐跟瀉都跟熱有關,胃以上有熱就是吐、以下就是瀉。吐瀉的內容物都是混濁惡臭才是熱,如果是淡清狀可能是寒不是熱。(喝牛奶拉肚子,算熱還是寒? 牛奶是外因,是因為牛奶才拉,那就去除外因不要喝就好了,不是嗎?) 吐跟瀉都是在排除外邪的過程,不要去止吐止瀉,若是發炎就清熱消炎就好了。腹脹如鼓也是熱,如腹膜發炎或急性腸炎(大便阻滯導致腸道發炎)之類的。
火比熱更嚴重,熱到一定程度會昏倒抽蓄、神智不清,已經是發炎感染性的疾病。最嚴重可能到精神喪失(如喪神守)、痴呆。
喘、嘔、吐都是趨勢往上的概念,用藥要往下,若是往下的症狀就要用往內收的藥物。
病機十九是戰國時代醫術未開化時代將複雜性疾病轉化為簡單診斷的概念,現代使用上則是用在已經無法用現代醫學來處理的疑難雜症,需跳脫思維來推敲,用病機十九換一個角度思考。(一般感冒還是六經傳變或溫病來思考) 由此建立基本的病機觀念,有利於後續的藥物使用。
中醫基礎課程七(芳香發散藥)


麻黃可提煉麻黃素, 麻黃素可用於提煉安非他命, 精神會好,可提升內臟含氧量與血壓,有類似腎上腺素的功能,藥效雖然不很強但是很持久,因為可以放鬆支氣管平滑肌還能發汗,多用在感冒的治療上。使用上劑量不要太大,最多用到3錢5錢,用多可能會心悸、胸悶。煎煮時一開始水面會有泡,其中的麻黃素特別多,心臟弱者容易有心悸噁心想吐的感覺,所以建議可以先撈掉,但發汗的功效會打折扣,所以吃麻黃劑的同時要覆被協助出汗並且熱服之。
桂枝是枝幹,通常處裡四肢,肉桂則是體內,桂皮是體表。是很好的體溫補益劑,辛為入皮、肺,甘入胃腸,處裡體內胃腸道與體表循環間的作用,可提升胃口並輸送免疫所需到體表。虛寒體質的小孩可用桂枝加薑加紅糖來提升免疫系統,作用會比黃耆還有用,中藥來說可以使用小建中湯。
細辛屬馬兜鈴科,但並非禁藥,是細辛屬毒性較強,尤其是葉跟莖,細辛是用根,因不溶於水也不可久煮所以藥中馬兜鈴的成分極少,但若將根直接磨成粉,則有毒性,一天使用不可過一錢。細辛用根所以作用在腎,味辛溫又作用到肺,所以只要是慢性呼吸道的疾病都需使用到,尤其是鼻子,因為慢性病表示自我恢復力差,所以需要作用在腎的細辛來做溫通。最常使用的鼻炎用藥-小青龍湯裡就有細辛。(用藥是有症狀才吃,有小毒還是要用就是因為其有效成分就是在細辛,有病則病受之,無病則人受之,不是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有在學中醫的同學千萬不要犯這個錯誤)
辛夷適合使用在鼻病,如果搭配洗鼻功效會大增。剝開後的辛夷心是非常好的通鼻竅的藥,用來處理鼻塞、鼻黏膜腫大、鼻竇等問題。內服時可磨粉或口含,外用的話是煮後取辛夷水洗鼻用。針對過敏性鼻炎的常用藥方可用辛夷散,症狀較不嚴重時使用,較嚴重時使用小青龍。洗鼻劑的建議劑量: 剝好的新約三錢(要新鮮的),黃涕時不可用,但若是大多是清涕只有少許黃涕則可用。
羌活、藁本除了發散的特性之外,還有除溼的功能。有重、痛感時需要更強烈的發散藥,這兩味可藉由發汗散濕,也可以因為組織液的滲出減輕疼痛,類似抗組織胺的功能。所以風濕性疼痛也常見此兩味藥。藁本的作用在頭,所以頭部重痛為主,羌活則是四肢關節,所以全身性的兩味合用,屬藥對,通常都1:1使用。
荊芥穗可在感冒初期泡水飲用,荊芥香氣更足,流行性感冒的預防最適合,不是用來提升免疫力而是一開始就殺菌。若要平衡寒熱可加入少許桑葉或菊花。
繖型科、唇型科通常具有豐厚香氣,可用來提煉精油治療感冒。
白芷是很好的止痛劑,因為可以強心,增加心臟的含氧量、充血量,興奮中樞神經來止痛。針對神經性的蛇毒可以化解,因為神經性的會麻痺中樞神經,而白芷可以興奮中樞神經。出血性的蛇毒就無法處理了。感冒過程中感冒症狀不嚴重但疼痛比較嚴重如頭痛就可以使用,這類的頭痛比較像是抽痛或脹痛。針對鼻炎鼻竇炎等導致的頭痛特別有效,可以直接熱水沖泡飲用。
NOTE: 針對呼吸道使用的藥物能口含多久就多久,因為是精油類的芳香藥物,直接口含時就可以作用了。
柴胡是一個很全面的用藥,所有感冒過程大致消失但仍有餘孽的症狀就可以使用小柴胡湯來調節。臨床運用中有人認為柴胡有肝毒性,柴胡可用來治療脂肪肝、B肝等,但肝病者長期服用卻導致肝硬化。小柴胡湯並非可長期使用的補益藥,所以肝病好了就不可繼續吃,反而會傷害到肝。這類繖型科只要熱水沖泡多半就有效果。
葛根可以消滅大多的感冒病菌,可以放鬆胃腸道的痙孿,讓腦部跟心臟的供血增加,頸動脈附近供血增加也會放鬆頸肩,可說是肩頸背的肌肉鬆弛劑。帶有甘味者多半沒有毒性,所以比較可以大量使用。臨床常用葛根湯。也可用來解酒,但要先服(5錢)。
生完發熱發炎疾病後發生的情緒或睡眠障礙可以用淡豆豉來煮茶喝,可以紓解。建議用量一天五錢煮水。(一般胃腸道問題才磨粉,不是就煮水即可)
桑葉非常適合水洗眼睛,搭配蠶沙煮水使用可做眼睛消炎,水煮不要超過十分鐘,乾眼症也可使用。桑葉直接煮水可針對肺部消毒殺菌。
中醫基礎課程八(瀉下藥)
<瀉下藥> 瀉下藥都是毒藥。

芒硝 硫酸鈉的結晶,可以阻止水分被腸胃道吸收,又可以刺激腸液黏膜蠕動,是非常好的瀉下藥,讓水分充滿胃腸道沖刷糞便,避免硬的糞便造成腹痛。芒硝搭配冰片可以外用防止組織液滲出作為收口之用,消炎止痛。
芒硝+硼砂+青黛(殺菌能力很強, 針對體表感染、化膿很有效)殺菌、收口、排膿皆適宜。若希望有冰涼感可以加入冰片少許提味。上述三樣粉劑等量混合成噴罐,內服外用皆可。也可與蘆薈混合外敷。
<潤下藥>通常帶油,可以滑腸。
大麻仁 即火麻仁,適合長時間便祕腸道乾燥者使用。種子類的藥材幾乎都具有這種功用,如杏仁等,但使用上通常會加入大黃相關方劑作為輔助藥才以使腸道滑潤,藥效不強,單獨使用效果不好。
萊菔子 白蘿蔔子,乾炒至香氣出,關火放涼,打粉空腹每日一匙可以潤下。除潤下外還可整腸道,容易脹氣、打嗝、放屁皆可改善,增加食慾還可以幫助軟便排便。針對老人長時間的便秘可以使用。睡前使用。
牽牛子 等的是把體內的組織液逼到腸道排出,是很強烈的逐水藥。
巴豆 熱將軍, 萬一服用瀉下不止可用冰水對應,毒性很強甚至還會導致上吐下瀉,常用在癌症上。
中醫基礎課程九(補益藥)

<補氣藥>
補氣上最專精的是人蔘,但早期的人蔘可能不是現在五加科的人蔘而是桔梗科的黨蔘,直接作用到脾性位屬甘,吃多了不會有甚麼副作用。所以大部分的補氣藥放的都是黨蔘而非人蔘。
第二推薦的是豆科的黃耆,仿間大多用晉耆(台耆)但並非真正的黃耆,如果以藥理來思考作用當然不同,但若依補氣而言兩者皆是甘微溫,作用的位置也都是脾胃所以可大致上認為是一樣。還有另外一說是正北耆已經快要被列為管制了,因為產量越來越少。所以屬替代藥材。北耆的甜味較淡,但補益效果較好,所以臨床上只針對糖尿病的病人使用,因為補氣可以控制血糖,一班人的補氣使用晉耆耆可。兩者長相類似只是北耆表皮較黑。 甘甜類的藥材用藥較不設限。
如果喝一般補品會上火通常是大棗的緣故,非枸杞或黃耆。
太子蔘 補益的位置除了脾之外還有肺,屬性甘微苦,可以涼肺、清肺、潤肺。所以相較之下比較顧氣管,但價格不斐,如果要談顧氣管效果上還是西洋蔘比較好。
紅蔘 一般以六年生的人蔘皂甘較多,如果新鮮販賣的叫做水蔘,可以直接下水燉煮,但這類的通常不足六年,有效成分相對比較低僅適合食補使用。


如果經過水洗後乾燥叫做生乾蔘,作用屬於苦微涼較屬於涼補適合燥熱體質使用。若經過70-95度水浸泡此種新鮮人蔘是熟成的動作,據說是比較適合人體吸收,所以補益的效果會比較好,這類做法較通行於韓國。最多的是用蒸煮的方式的紅蔘,作用也是熟成,但因為養殖蔘效果較不好,所以還加入附子製作,加強強心的功能。平常不適宜使用,只有體力過度消耗、無力、倦怠情況下才有機會用到紅蔘,要特別注意。
好的蔘要隔水燉後再跟其他藥材混合,才不會被其他藥渣吸走(貴重藥材皆適用)。
蔘鬚理論上也有人參皂甘,但是屬性是涼性,所以如果要做涼補可以使用。
<溫陽藥> 通常是針對心腦腎三個環節進行補益,比較像是內分泌系統的調整、補益大腦營養元素。

核桃 在西醫富含大豆卵磷脂是補益大腦的重要元素,與中醫的說法類似。烤過的吸收比較好,可以適度補充大腦的營養、預防心血管疾病。油脂類都可以增加身體的體溫,對細胞有修復的功能,新陳代謝裡非常需要堅果類的優良油脂,魚肝油類的因為有提煉過所以不是多元的成分,建議還是採用堅果類的比較適合。但燥熱體質(身體運作中水分不夠為提升動能溫度就會升高,在加上燥熱食物會使黏膜破損造成上火現象)不要吃多。核桃又叫萬歲仁、大力果。
鹿茸 讓大部分人的誤會主要在性腺的調補,但實際上是針對生長發育、骨頭的損傷、脊椎骨的骨頭神經,但這皆是腎相關的功能所以易被誤會成性功能的使用,但事實上是針對退化性與生長相關的問題來處理。並非每一頭鹿的鹿茸都可使用,主要是用花鹿、馬鹿(台灣是水鹿跟梅花鹿),品質比較好是水鹿為主,角分三岔,每一隻的鹿角都不會太大。可以直接浸泡也可乾燥烘培,但直接浸泡的效果比較好,烘培只是為了要保存,營養成分最好還是浸泡酒來釋出。一般乾燥的用法都是直接磨粉在藥汁煮好後再撒上五分或一錢即可。
NOTE: 溫補藥適合的是微量、長期的服用,這樣就不會有上火的問題。


韭菜籽,別名起陽子,已經被大量提煉成檢康食品。溫補效果非常強,作用到心腎,最適合不孕症使用(大多都是宮寒),一般人不建議用來保養。
益智仁,處理記憶力減退、失智等,藥典裡主要補君相二火(腦、命門)。退化的時候再吃,不要當成保養。記憶力開始衰退解身體開始有虛冷時再使用。辛溫,也可以做為胃腸藥使用。
肉蓯蓉、巴戟天 兩者合用成效更佳,補腎的精血可化生腎陰腎陽,嚴重時才使用,一般不要直接拿來作調補。2-3錢水煮,可作為食療。
<補血藥>
補血藥首選是地黃,生地黃雜質多不易吸收,所以直接使用時加酒及幫助消化的如砂仁來使用,熟地黃則需要使用九蒸九曬的方式來取得有效成分,一般可取得價廉的熟地黃可能是透過染色而成,價差可達十倍。若四物湯中擔心當歸的雌激素造成子宮肌瘤生長可直接去掉該味藥。




何首烏 偽品多(多為黃藥子,但有腎毒性),需加工也需要九次蒸曬,要跟黑豆一起浸泡一整夜之後再連同黑豆一起蒸,再拿去曬,重複久次後會泛黑。一般的首烏雞都會加放熟地所以湯汁很黑。性微苦微寒,不易上火,蒸曬後轉微溫,所以適合居家補益之用。
阿膠,驢皮膠,一般建議敲碎後用熱水融化,補血補膠質。
<補陰藥>
鱉甲 用熱水燙完後將硬皮去掉剩下的軟皮,身體出現虛火、易燥熱時適用,只要放去腥物如薑、枸杞提味、川芎即可,其他補藥不要放。
黃精 號稱久服輕身,可以用來作為代餐。喝黃精茶不易餓(3-5錢),良好的營養補充劑。地黃偏甜黃精偏酸。
百合科的植物多半有寧心安神的作用,可作為助眠劑,身體的陰不足就進入退化,自律神經與內分泌系統會失衡,百合可修補修護來補陰之用。玉竹、麥冬養陰也是針對大腦,如寒熱失調虛火上升都可以使用,常與溫陽藥並用。百合比較針對大腦,麥冬比較針對呼吸道與內分泌系統,玉竹比較針對內分泌系統。都是很好調節血糖的用藥。
NOTE: 養陰要用熱水沖泡效果比較不好,建議還是煮用,補氣藥比較合適沖泡。
桑葚 的作用在肝腎適合用來預防慢性疾病的食材 ,中藥使用的是乾燥後的桑葚,通常做為茶飲來使用。一般不建議使用糖來調味,會使功效減緩。黑芝麻也是容易取得的養陰藥,但要小心上火。
NOTE: 身體只要有發炎性的問題都不要用補益藥,有紅腫痛的症狀就不要使用補益藥。
中醫基礎課程十(理氣藥)

理氣調理的是體內四大元素的【氣】,體內看不見的物質移動的過程如同大氣氣壓改變移動,這些物質移動是正常的,不移動才是不正常,表示有阻滯。氣的推動力是氣的作用,推動的物質是血或是津液,器官的作用力也叫氣,所以除了推動之外還可以展現在器官的動能,如肺的功能中膈肌上升下降也是屬於氣的功能,胃腸道的蠕動、呼吸道纖毛的擺動都算是氣的功能。
只要氣的功能停滯就需要外在的力量協助推動以便氣的功能可以正常的運作,這就叫做理氣。堆積的東西多屬代謝產物。
單獨談氣的功能有四大項,分別是升降出入。上升的是經過胃腸道消化吸收,好的物質保留在體內叫做脾氣升,剩下的糟粕從腸胃道排出體外叫做胃氣降。脾胃的氣一個升一個降,整個通道如果出現問題就是胸腹間會出現脹滿、噁氣甚至瀉下的狀況。呼吸與毛細孔開闔發散的體表循環都是肺氣的宣發(出),氣在體內間流動運行屬於入,中醫認為是肝氣的疏通對全身起調節的作用,就是體內的微循環,這些末端的循環都屬於肝的疏泄功能。
身體體內動能的體現就是升降出入,只要此四大功能受限就會對掌管該功能的臟腑進行調節與調整,所以理氣藥有針對肝肺脾胃下去處理的,如果處理脾胃的就叫做理脾和胃(脹滿悶沒有食慾)。通常脾出現問題與思慮有關,思慮傷脾。思慮會讓血液往大腦提供造成胃腸道的氣血不足,無法喚醒進食的慾望,久而久之會使胃腸道的生理時鐘被打亂造成胃腸道的問題。所以脾氣在發生不順時會有缺乏食慾的問題,可能還是能吃但脾氣停滯,食物都直接進入胃氣的下降排出或者堆積阻滯,進而影響腸部的蠕動甚至出現逆流的現象,比如說打嗝、噁逆或是胃食道逆流的現象。此時就可以使用理脾和胃的理氣藥幫助消化液的分泌、腸道蠕動正常調節脾胃的功能即可改善。
呼吸系統也會影響到胃腸系統,如果肺有疾病的人通常也會有胃腸道的問題,所以在調節胃腸道疾病時也可以同時提升呼吸系統來處理。皮下出現的疾病如水腫、乾癢,在思考上有一部分是氣機宣發有問題,此時可以使用辛香藥來處理。肝的疏泄是目前最多慢性疾病發生的原因,因為氣機不通暢有可能同時在不同器官發生問題,在中醫的角度卻可能只要針對疏肝的角度來解決而不去思考多種器官的問題。

陳皮 理脾和胃常用藥,味辛、苦、溫。甜橘的皮乾燥久放二年即成。腸胃道正常免疫系統就會正常,且肺氣得以下降,呼吸道的代謝產物(痰)就得以進入體內運化,可以改善呼吸道的症狀。所以陳皮除了健胃整腸之外還可以化痰,新鮮的橘皮其精油刺激力道太強,反而容易造成腸胃過度蠕動而痙孿,所以兩年以上的陳皮比較好,且五味中的鹹可以軟堅散結所以還有一種做法是用鹽巴水下去洗浸陳皮在曬乾久放以增加化痰的力道。適合溫和調理長期服用。
身體中除了呼吸道有痰,器官組織間也有痰,血管也有,這些都是油脂類,這些理氣藥都有運化這些油脂的功能,所以理氣藥很常用來減肥。陳皮的使用不要久煮以免揮發耗散,最合適的用法是磨粉直服。粉的吸收雖然慢但油脂的作用可以比較完整。
青皮: 橘尚未成熟的做成青皮力道更強,不須久放曬乾即可使用。(疏肝解鬱和胃) 除胃腸道消化不良之外還可解身體疲勞疼痛,治療肝病肝腫瘤常用藥物。屬治療藥物,不需長期服用。
枳殼: (破氣)亦為芸香科,酸橙。腹腔阻滯嚴重疼痛明顯時使用,或是胸腹腔間有瘀血阻滯才使用。
枳實: (破氣)以心胸的破氣為主,由肺作用到心胸。搭配治療嚴重的氣喘、心肌梗塞或是嚴重的便秘腹痛。枳實枳殼都有心血管的幫助可使血管壁放鬆降低三酸甘油脂、膽固醇等,所以胸悶時經常使用。非保養藥不可長期或胡亂服用。找不到原因的胸悶也可使用。體內臟腑的問題多用枳實,明確知道器官動能出現問題時使用枳實。如果是組織液間的流動則使用枳殼。嚴重時則兩者都用。脂肪肝是肝臟中脂肪細胞脹大就屬於有形的器官組織就需要破氣,此時就常使用到枳實枳殼搭配陳皮及保養脾胃的相關用藥如甘草、白朮、茯苓、黃耆等來治療。(如四君子加入枳實或枳殼或陳皮即可治療脂肪肝)
NOTE: 中焦腸胃道用量大約兩錢。氣藥用過頭容易拉肚子。
木香: 雙向作用,腸胃道停滯時可以幫助蠕動,過度蠕動則可以和緩,有殺菌功能(呼吸道、胃腸道),還能作用到氣管放鬆有利於呼吸道的暢通並且可以刺激分泌消化液。四君子湯若伴隨消化不良就會用到木香。比較建議的用法是磨粉使用,若水煮則後下(關火後悶以免藥力耗散)
烏藥: 腸胃道運作不良時會依靠肌肉運作改善,此過程會出現痛症,烏藥可用來行氣疏通,胃腸與血管的平滑肌都可以作用。血路不通的疼痛都可以使用,痠痛藥材中常見。可以外服(水洗外用或磨粉)也可以內用。毒性不強。
NOTE: 白酒(濃度高利於滲透)浸烏藥+三七紅花等活血藥+消炎(三黃)放置三四周即成外用痠痛藥洗。芍藥是作用放鬆,調整血管作用力。烏藥是作用在疏通,氣的推動。

香附: 婦科要藥,經血代謝因氣不足造成的阻滯,毒性極低,孕婦亦可用。藉由行氣來活血止痛。
NOTE: 枳實枳殼孕婦不可用,因作用在胸腹腔下壓的力道會影響子宮的穩定。
厚朴: 辛、苦、溫,可針對胃腸道與呼吸道發炎性導致的組織液滲出或痰阻,或胃腸道食物的阻滯可以做清道夫的腳色。可以殺菌,屬於下氣藥。可以下肺氣也可以下胃氣,宿食痰阻皆可,氣喘發作期也可以作用。便祕使用如承氣湯即有厚朴。火煮不要超過五分鐘。
大腹皮(檳榔殼),行水藥,皮膚下的代謝不良可使用。減肥時常用利尿劑,但容易傷腎,大腹皮作用在皮膚間的組織液所以比較不傷腎,亦可以用來行氣利水。腹膜腔積水、皮下水腫作為利尿劑使用。
川楝子: 與荔枝核都可用來治療疝氣,最常見是小腸疝,廣義的位置移動阻滯導致的疼痛都算所以子宮的肌瘤、內膜異位、子宮後傾等都可以適用。
荔枝核: 力道較弱,作用在下腹腔。荔枝殼也是利水藥,不傷身。
薤白: 快速改善動脈含血量、消除血管壁脂肪,重建管壁。薤白白酒湯可用於治療心肌梗塞的問題。如紅酒洋蔥、蒜頭泡醋都可以使用,民間大多用以健胃整腸,醃製成酸甜落蕎促進腸胃暢通,但太甜會失去心血管作用,可直接泡白酒或醋飲用。
玫瑰花: 經由可行氣蠕動幫助排便,疏肝解鬱(穩定情緒安定睡眠),一般以紅玫瑰為主,量不可多,一天不過一錢以免腹瀉。
烏梅: 排蟲,只能排胃腸道的成蟲,內循環無法殺死所以非殺蟲藥。
中醫基礎課程十一(清熱藥)
身體的局部發炎發熱其實是好現象,因為只是燒起狼煙告知你出狀況了,這是身體的陽氣作用,此時清熱藥可以對抗此發炎發熱,但若身體的發炎發熱不夠多這種藥物就會傷害到氣跟陽,所以清熱藥絕對不可以拿來長期服用,否則會傷害到身體的陽。首先傷害到的就是脾胃(消化系統),所以消化功能不好的人不適合使用,這跟西醫使用消炎藥會搭配胃藥使用的意思一樣,且這類的藥物通常都比較苦,小孩服用還需搭配糖漿,不適合作為保養藥。
但人體有時候上火是虛火,比如說所謂的肝火旺容易出現口乾舌燥嘴破等情況,一般人常用苦茶來清熱,雖然熱清了但是也同時降低了代謝功能,喝酒了會傷害腸胃道,傷害陽氣或者因為寒涼而長出腫瘤,這都是寒涼藥造成的問題。
人體最初的發熱反應是用第一類的用藥,更嚴重時,組織液滲出、身體腫(水腫)或是疼痛就要使用清熱燥濕的第二類用藥,如果還有細菌病毒導致的感染反應,這時會有白血球、T細胞等作用形成化膿等病理產物,就要使用第三類的藥物。
根據發炎反應時的狀態來選擇有不同副作用的藥物,所以這類藥物的使用上比較複雜。清熱藥因為都有相關的副作用,所以不會單味藥直接使用,如果細菌感染同時有不同藥物可使用,如果一般三錢的劑量不足以消除病源不可以直接加量到一兩,因為毒副作用會增加但療效未必,如果要減少毒副作用又要增加療效,可以將不同毒副作用的三種藥物一起使用,使其療效增加但因為毒副作用互相干擾而減弱,所以這類用藥都會是多元性的混合使用。


在這類藥物中比較適合當茶飲的主要以性味甘者為主,
石膏: 硫酸鈣的結晶, 不易溶於水,所以要先打碎à布包à大火久煮30分鐘後再放其他藥材,可以平衡人體體溫所以是一個很好的退燒劑,大部分清熱藥的功效是殺菌抗病毒,但石膏幾乎沒有此功效,所以他不是靠去除感染原來退熱而是直接與身體體溫平衡調節。所以在使用上不需管有沒有病毒細菌都可以使用,屬於通用劑。但無論如何這還是退熱劑所以會影響消化功能,所以不能長期服用會造成慢慢消耗虛弱性的體質。石膏的可以留住身體的水分所以有很好的止渴效果,以糖尿病患者為例,因為常有慢性發炎又容易口渴所以也常用來作為調養,如玉女煎內會帶有石膏,但久服絕對不可以,仍會造成腸胃道的損壞知母: 常與石膏搭配使用,如白虎湯。
知母本身有很強的殺菌力,其副作用是可以養陰,火通常會消耗陰液,如果在消炎的同時可以增加陰液效果會更好,石膏可以止渴所以也這樣的效果,所以兩者合用可以大大增加身體的修復力。
淡竹葉: 禾本科,性味屬甘淡寒,走輕升的路徑,大多處理呼吸道的發炎反應。很適合做為茶飲類的感冒藥,感冒初起的銀翹散裡就有淡竹葉,用熱水沖泡,也可直接用淡竹葉加魚腥草沖泡。
魚腥草,被稱作百草王,因隨處可見可清熱消炎殺菌抗病毒,用量可以稍微大一點(5錢到1兩)或搭配淡竹葉、蘆根作為茶飲使用。因應流感季節可以喝魚腥草茶來預防。這類可當茶飲的呼吸道用藥都不可久煮,大火煮滾即可食用。
蘆根也是殺菌清熱消炎的藥材,主要也是呼吸道,銀翹散中也有使用,如果蘆根劑量稍大還可以刺激胃腸道蠕動跟利尿,所以大量使用肚子會痛。因為殺菌力道弱所以通常不是主藥。
梔子可清三焦火熱,還有一特點是專門用來清心火(腦部的火熱),形狀像心顏色屬紅,要用到腦部劑量輕全身劑量重。如果要輕全身火熱再加上血液的熱通常會搭配三黃(黃芩、黃連、黃柏),可以稱為中藥的抗生素,合在一起的湯方名就叫做黃連解毒湯。這類藥物不是一般感冒時使用,而是感冒後往內發展造成感染或體內的發炎比較嚴重時使用的。
三黃: 這類藥物有燥濕的功能,類似抗組織胺的效果,所以這三味藥材除內服之外還可外用,可用於清洗也可以磨成粉敷貼。黃芩 除了清上焦熱外還有非常好的腸胃道止痙作用,意即可減緩腸胃道的疼痛,讓腸胃道放鬆屬於副作用,所以可用於止痛。如葛根芩連湯。(若是常脹氣之類的則是使用保和丸)。黃柏 用於下焦之外,也常用來治療外用的皮膚病(皮膚的發炎反應),黃柏就是樹皮,針對皮膚的效果特別好,通常會同時內服外用,一樣可搭配苦蔘根來使用。如異位性皮膚炎,外用可使用這類藥物,內用則是其他的藥方。三黃與梔子都可以針對肝來消炎,但若沒有真的發炎使用了就會影響心血循環造成問題
龍膽草,最有名的方劑就是龍膽瀉肝湯,極苦,主要作用就是以肝為主,清肝火退黃疸的功能特別好。
清葙子,主要管理肝循環中的疏泄功能,當肝功能失調時會造成玻璃體壓力,此藥可用來退眼熱,但其毒副作用是散瞳,即可放鬆眼部肌肉,最常與決明子搭配使用,決明子還可降壓清膽固醇(還可加入洛神花)
大青葉,殺菌、抗腫瘤,便宜又好用的藥材,如果感冒咽喉明顯腫痛化膿(淋巴發炎的才行,阻滯的不適用)就要放入大青葉、魚腥草,可以用5錢到1兩的大青葉+魚腥草來煮水喝,若將大青葉磨粉就叫做青黛,放入冰片後噴咽喉腫痛、舌瘡潰破疼痛都可收口緩解。
板藍根,事實上並非效果很強的殺菌劑,連翹、金銀花這三者加起來都是銀翹散內含藥物,感冒初起的殺菌抗病毒藥才。連翹可強心可增加冠狀動脈的循環,是治療心火的主要藥材,口瘡或舌尖紅、口角炎、帶狀泡疹都可使用。金銀花與連翹是藥對,常搭配使用。
白花蛇舌草,治療癌症效果極佳,抗腫瘤。也抗肝性的病毒。常與蒲公英搭配使用。不要單一味使用,可以搭配補藥、行氣等,但必須要這一味來主要處理腫瘤。
半枝蓮、山豆根都是主要抗癌藥物。
紫草,浸泡在麻油中慢慢加熱,紫草變色接近焦時關火倒出麻油再加入蜜蠟。對蚊蟲咬傷、燒燙傷效果好,若燒燙傷口大可使用剛剛的麻油來敷貼即可。好的麻油吃下肚是熱的,但外敷是良性的,所以外傷的扭傷、撞傷可以消腫退紅化瘀。燙傷最麻煩的是表皮已經結痂但內部熱散不掉而潰爛,所以第一動作是把熱帶出來才不會之後需要不停的清創,判斷燙傷藥是否好就看敷用後是否內部會覺得涼。(若水泡弄破去皮再上藥)
玄蔘,也是一個很好的養陰藥,可以清熱防止出血(凝血功能),如果有內出血通常會使用來止血。諸如痔瘡、牙齦出血都可,3-5錢煮水喝,最常使用是與麥冬、生地黃搭配使用作為增液湯的架構。
中醫基礎課程十二(活血藥)
活血的藥物適應症非常廣泛,尤其是痛則不通通則不痛的概念上,當巡行的道路阻滯不通時就會發出警訊提醒身體需要支援,這種警訊表現出來就是痛症。這種痛症通用的藥物通常都會加入活血藥,活血藥是不可或缺的因為任何的流動都需要氣血的推動。
在活血藥的止痛概念上跟西醫不同,西醫的止痛藥通常指消炎藥,因為發炎導致的疼痛在中醫裡是用清熱藥來處理。西醫另一 種止痛藥是針對神經性的疼痛,用的是麻痺的概念,但這相當於是把警報器關掉,所以相對較危險。在中醫裡就常用到活血藥來改善疼痛。中醫針對不同人不同體質的診療方式對女性身體的認識是血為主宰,所以女性需要特別調血,所以在調經這一塊特別重視。
第三類的活血藥用來療傷,古人認為生病的原因有三大類: 外因外感、內因七情損傷、不內外因之外傷,第三類的刀傷撞傷在恢復的過程中都需要身體組織的再造,而外傷的情況下通常會有氣血阻滯的狀況,所以也需要活血藥來進行調整。燙傷的部分除非有併發出血感染不然不算在這一塊。
身體體內形成某些囊腫、淤塊影響了氣血的通行也是一類的疾病,一部分的藥材即是來處理這種情形。所以活血藥可分成四大類。

川芎: 活血藥中非常常見的藥材,精油豐厚,有行氣的作用帶苦味,亦可以補血活血。古人稱之為血中氣藥。當血路不通收縮疼痛時適合使用,臨床上最常用到的時候是偏頭痛。藥方中常見川芎茶調散,四物湯中見川芎也是補血時需要血行之用。(月事時經血量大不可吃,若有經少收縮疼痛才可使用)
Note: 活血藥通常會跟補血藥合併使用來提升效果。行氣藥是針對肌肉、組織液,活血則是血管的道路,方向不同。
延胡索: 罌粟科,行血中之氣,血液運作正常需要氣來推動,臨床上有非常強烈的止痛效果。只要是淤血型的疼痛且疼痛明顯就需要此味。最主要就是用來止痛的,如婦科、或胃出血、胃痙孿疼痛使用效果好,但劑量不可大,每次用在3錢之類(一日)。心臟發生的瘀阻也可使用只是使用方式有一點技巧,通常會加入白酒幫助藥力進入心血循環系統。如果是進入到肝或是脾胃則是加入醋來增加療效。(生藥材先浸泡醋汁五分鐘再烤乾烘乾)
鬱金: 作用類似於延胡索,倆常相偕同。主要作用是到心,又可以活血行氣也能散肝鬱。非常適合處理冠狀動派狹窄,也有明顯作用可消除血脂肪、瘢塊(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單獨鬱金的病理研究還可修復受損的肝細胞,如急性肝發炎導致黃疸等。用量亦不可大,三錢為限。
Note: 臨床上證明經過醋製可使功效加倍。
薑黃: 即咖哩的原料之一,可以當食物所以使用量可稍大,對血脂肪去除、心血管疾病亦有良效。
乳香、沒藥: 橄欖科,樹皮搗出之樹汁乾燥後形成。一般作為活血止痛藥,臨床上常用於出血性的瘀血。藥理副作用較強烈,噁心、嘔吐、心悸,嚴重還會休克。劑量不可大,是針對較嚴重的瘀阻使用。打碎後下去煮效果不好,可以直接磨成粉加入。傷科亦常見,可內服外用,直接撒上傷口即可。外用除活血止痛行氣化淤外還可去腐生肌,可搭配三黃使用。
五靈脂: 止痛效果還好,常與蒲黃搭配,見於失笑散。
Note: 今天的活血藥都可以拿來墮胎,因胎動不安(薑黃除外)
<婦科用藥>
益母草: 可幫助子宮收縮,產後惡露排除可使用,副作用是可以降膽固醇及血壓、血脂肪。用量可大,5錢到1兩即可。姙娠高血壓可用。若能與希咸草合用適用於心腦血管的治療(高血壓、中風、腦栓塞)。
丹蔘: 脣形科,活血行血以補氣,功同四物,所含單位鐵劑最高。婦科主要是肝、脾、腎三個系統,都跟體內血液有關,臨床上還可抗腫瘤,抑制癌細胞。可搭配三七使用改善血質。
NOTE: 西藥若使用阿斯匹靈這類活血劑就不要再與中藥活血劑合用,以免藥物加成。
牛膝 : 台灣的杜牛膝就是川牛膝,懷牛膝不是活血藥在此不談。臨床上直接可以針對膝關節來進行消炎,劑量要大效果才好所以至少要五錢以上。可以將藥效帶入下半身,引藥下行之效。
桃仁: 走下腹腔,常搭配四物湯使用。亦可滑腸,若因便秘造成腹壓增加也會用到,如桃核承氣湯。使用劑量不可大,三錢為主,過大會頭痛頭暈,最常搭配紅花使用。
紅花: 可增加含氧量,藏紅花使用一次2-3分配熱水使用,花質輕升,不可常用大量使用,除非是栓塞型的中風可作為調養。花類都不可久煮,煮好藥茶關火前五分鐘再下。有名方如桃紅四物湯。若高山行前半月服用即可。
雞血藤: 豆科,辛苦甘溫,常用於婦科痛經用藥。亦有補血活血之用,類似丹蔘的效果。3-5錢為基本用量。
王不留行: 除行血活血外還可抗腫瘤,尤其是肺癌或是腹腔的瘤。發奶可用。也常與傷科合併使用
<傷科>藥性通常較強
土鱉蟲(蟅蟲): 這類藥材通常不煮以免影響破淤的療效,通常直接磨成粉做成藥丸。
血竭:棕梠科麒麟木之樹脂,活血去淤力道強,多磨成粉與土鱉蟲一起使用。
骨碎補: 蕨類,可增加骨密度、骨細胞增生癒合、鈣質的吸收。直接磨成粉加上粗鹽(5:1)當成牙粉使用可處裡牙周病、牙齒搖動、退化。
<消癥>
三稜、莪朮: 藥對,較強烈的抗凝血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