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診

2014年友達傳醫社秋季脈診班,指導老師為把脈聖經一書作者王又老師。本單元為上課筆記由當時副社長於上課時所作之記錄,未必詳實亦可能有疏漏謬誤之處,倘有疑問請以王老師書中所述為準。


脈診(一)

脈,在中醫認為是氣血流行的道路,可由中得知氣、血、陰、陽。由脈所蒐集的訊息再用於八綱辯證。

與西醫的兩相對照如下圖所示:

找到橈骨突出後定關,三指靠上(手腕取一半,再取一半,找到最明顯的那條線),用指腹接觸皮膚,食指剛好切齊橫紋下緣。

脈的能量來自於動脈管,而力量反應最大區會在肌肉層,因為肌肉層為實心的肌纖維,因此所謂【健康的脈象】應該是:

三指一致,中取明顯,浮沉力減。

第一步先以此人是否為健康者來思考,先三指總按確認其【體質】,再確認浮、中、沉三部有力無力。把脈時手與心臟齊平,以晨起時最佳,平時可先休息十五分鐘再把,避免其情緒波動以免影響脈象,飯後半小時亦避免之。(消化時有7500c.c.消化液需血液輸送,此時脈象易見右關特別有力)

若浮取無力,表示組織液物質不足,免疫系統低下易感冒,屬於氣虛。

若浮取有力,表示可能感冒或組織液混濁,循環較差。

若沉取有力,有可能體內有發炎、血管硬化、或者瘀阻(如便祕)等的情況。

若沉取無力,可能是貧血。(以上應以中取為最有力,逐漸向上向下減弱)

越往下按越有力,表血管硬化;越往下按越慢,表心臟無力;越往下越弱,表器官退化。

第一堂課,請同學先以總按的方式,找出被按者的體質,先找出最有力的脈道,確認其浮、中、沉三部的有力無力試著辨別做出判斷。


脈診(二)

依據感受到的脈所呈現的象分析其組成。

把氣血流通的部分看成一個脈管通道,由浮到沉去尋找脈管最明顯的部位,該部位層次作為主要的判斷。

若中取有力表氣血充盈,若因年老物質供應不足上層就會感受不到脈管的跳動,需要沉取才有感受,表示身體開始退化。若體表有外來物質侵擾,則動脈血管會釋放免疫球蛋白到組織液層,物質不斷向外輸送底層就會無力,此時浮取會有力,表示有外感。

浮取有力或沉取有力都表示有異常的狀態,只有中取有力才是正常。
Note: 按到底(沉)時須按到動脈管,沉的位置跟浮的位置有可能不大一樣

左右手的數、遲可能不一樣,如自律神經失調者就可能發生。第一次把脈都需較長時間觀察,至少花上一分鐘確認清楚其脈跳動的改變,甚至力量的改變。若一分鐘內越來越慢,則表示陽氣不足,心臟無力(長期不運動),若越來越快則是緊張。

若每次出手摸到的脈都不一樣,有可能是受到驚嚇。可能出現感冒症狀,但是沒有主要發炎的症狀,有點類似自律神經失調,只要收驚或鎮定即可。

脈象的組合完成就可以知道病症為何,但不出以下八種組合。

覺得有力還不夠,此判斷須明確基準,所以須明確看到手指被脈搏頂住隨之跳動才算,且須按在最明顯的位置,以兩指為主,一指不算。
右手的能量供給較夠,能量太多會比較明顯,所以呈現氣。左手是體內的供應稱為血。無力脈的供給不足,只能提供生存所需,無法從事劇烈運動,當身體承受不了時會針對局部奮力一擊,因此發生局部的急性反應,其他部分則依然供給不足。反覆的生病,等到無力生病時就糟糕了。也可能發生休假就生病、吃了保養品就上火或者類似的暝眩反應,都有可能是無力脈者的狀況。

形狀脈較難界定,是用來判斷疾病的趨勢,趨向痊癒或惡化。往後遇到再做討論。以上組合會在下堂課談到八綱辯證來對應病症與治療,待下回分曉。

三個指頭感覺的能力可能不一致,若有此狀況時,請將最明顯的指頭提起不要接觸脈,只靠兩個指頭去看沉、浮、數、遲、有力與無力來做判斷。若是三個指頭把到的脈都不同,則取兩個最相近的作為訊息來源。如果三個指頭的脈都混亂沒有相近者,多半為自律神經失調。

作業

請翻閱【把脈聖經】第103頁,記錄相關脈象於下列表格


脈診(六)

只要不在一個定點跳動就是"滑",膽是浮,沉是肝(腑通常偏浮,因為腑是陽臟是陰),通常脈多摸五臟脈,根據善者不見惡者見的規則,浮滑在寸關間可知是膽的問題,膽的方面可能有情志或膽功能(器官)的問題。膽的功能是分泌膽汁中和胃酸,膽功能異常的情況下可能使肝門靜脈不通,肝的阻滯會造成胃腸道的壓力,可能造成胃食道逆流的現象。"滑"是一種躁動的現象,可能發生在左手或右手,都是胃食道逆流的現象。

不管再怎麼虛弱,右手的尺脈都要摸得到,因為右手的尺是命門,在八綱中必須要沉,最好的是寸最浮,關次之,尺最沉。右手是能量展現的一方,因為右手主氣,氣的反應是急速的反應,能量的分布與展現比較容易表現出來。尺脈要沉是因為命門就是腎上腺素的調節、交感神經的調節,屬於幕後的功臣,如果能量過度的展現會過度影響身體其他的作用而造成過度興奮、躁動的陽熱的現象而產生疾病。

這裡要用兩條路線來思考,消化系統的能量需要腎陽來供應,消化系統的功能分別稱為胃陽與脾陽。當腎陽衰退時會首先反映在消化系統,會出現沒有胃口的症狀,所以一個人若生病趨向命門火衰則消化功能會先衰敗。所以脾胃稱為後天之本,本就是生命力(先天之本就是腎),疾病會先影響先天之本再影響後天之本,所以一個人不吃不喝的情況下只能撐七天,這七天是在消耗先天之本。腎的功能良好的時候自己能做體內物質的轉換,所以體質的調養很重要。

後天之本可由消化吸收物質的提供,即食物性跟味的調節。食慾是胃陽的表現判斷,但會餓不一定能吃,有可能是因為食物的通道是不順暢的,食慾過旺食物的消化吸收會過快,同時間會把水液消耗過快而造成無法排便或羊大便,這是食物過度的被消化吸收留下的殘渣結塊。這些都是胃陽的問題。胃陽的問題會在浮出現,如果胃陽胃火過旺時可能會有數、大、有力。

脾陽掌管的是吸收,將營養(水穀精微)上升與肺氣(呼吸,中醫:天氣)相乘形成含氧血(中醫:宗氣)才能為身體所運用,所以脾陽代表身體的營養充足與否,反映出來的就是體力或是壯實肌肉。當胃亢進,脾的吸收功能就會受影響,所以不會同時亢進。舉例來說,甲狀腺亢進會很能吃,但卻不長肉,此時須將胃火降下來脾陽才能運作。反之,小鳥胃卻一直胖,就是脾陽多胃陽少。(石膏屬寒甘,可用來降胃火,但因為太利容易刺激胃酸導致胃痛,可改用山藥,甘略帶溫性,或送服稀飯表層薄膜,難消化的東西也可用來降胃火) 脾陽的思考都是從營養來思考,用補,補脾胃事實上是在補脾陽。(香砂六君子的四君子是補脾陽,剩下幾味是幫助胃陽的蠕動行氣) 若談到胃陰,指的是通道內的消化液,脾陰指的是營養血,但實質上還是由陽來主導,所以不特別去談陰的器官部分。

營養往上提升會到肺,右寸要從肺與大腸來思考,金的特性是可以很快變化,如秋天的天氣可以快速變化。這裡談的是呼吸的氣由外進入體內這樣的功能,呼吸之氣一個是形成含氧血的功能,另一個是形成氣的動能形成肅降。正常的氣是打開隔肌刺激胃,胃再刺激腸道刺激排便,也就是下至丹田。進入血液的叫肺氣,通道動能的氣叫大腸。生理結構中的大腸(升結腸降結腸等)事實上是屬胃,因為是通道,通道生命力的活動叫大腸。所以如果是直腸癌的問題在右寸是摸不到的,只有能量不足才摸得到。右寸無力通常是跟排便有關,表蠕動的氣不夠。鼻病者若用藥使鼻通可能會拉肚子是因為氣通了。鼻子的問題不易定跟排便有關,但氣喘者通常會便祕。右寸與左寸浮的都不是腑仍是臟,浮的位置通常叫做竅,右寸看得仍是肺氣,浮的竅就是鼻病。此處少有有力脈,若有力通常是感冒,因為有阻塞。一般來說都偏無力因為少運動,只要運動就可以改善。肺是嬌臟,所以要調整肺的功能還是由身體自行調節,最好的方法就是營養足夠,甘味劑的使用,如黃耆、人蔘之類的營養補充劑,補脾胃就是補肺。

第二條道路,是命門火的位置(腹股動脈)就是沖脈,以水蒸氣的方式帶動經走腹膜腔,帶動身體體溫的變化。

體表的循環有兩個層次,一個是三焦(水液)一個是膀胱經表(皮下組織液)。體表的輸送不利容易嗜睡、無力,源頭都是命門。右尺的表現會是弱。

脈就是用八綱界定清楚,整體的變化是用來通盤思考,脈跟症狀要做對應。


請勿複製、拷貝、轉載本網站全部或部分內容,如有任何需求請聯繫auo.health@gmail.com
Webnode 提供技術支援
免費建立您的網站! 此網站是在 Webnode 上建立的。今天開始免費建立您的個人網站 立即開始